第八章 《神》

-

講到中國五千年文化曆史時,許許多多開篇的曆史典故,幾乎都是傳說性質的神話故事,如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等,在人類史上,這並非中國獨有現象,我們常說的四大文明古國中,幾千年前的曆史典籍中不約而同的記載了很多神話故事。這些神話故事,以今日的視角去看,甚是荒誕不經,但是人類文明未開化的年代裏,這些神話故事則是代代相傳且曆久不衰的,因此我們很多小朋友的啟蒙書上,幾乎都是從神話故事開始講起,正如我們給孩子講故事時,習慣性的會用“從前或在遠古時代”開始。人類的文明追求大體分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層麵,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具體性質的物質文明不可謂不豐富發達,然而人類抽象的精神文明世界,進步幾何或是否有進步,一直是有爭議的話題,有人認為精神文明會隨物質文明的進步而進步,有人認為近幾千年人類精神文明並未取得實質性的進步。據說物質文明的最高境界為科學、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是宗教,今日的我們能享受到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而精神文明一直是抽象的概念,個人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不儘相同,但不可否認的是,精神相比物質而言,精神對人的影響更深更大,但是精神世界的追求往往是建立在物質文明的基礎之上,唐代詩人劉禹錫名言“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告訴人們,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必然是精神層麵的。

人類在追求精神文明的時候,慢慢習成了宗教文化,世界各國都存在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便是例證,如歐美的主要宗教為基督教,中東各國為伊斯蘭教,東亞各國信奉較多的佛教等,而“神”便是這些宗教文化中創造天地萬物的統治者,也即造物者,有神論者會迷信宗教,無宗教信仰大多是無神論者,甚是感覺在中國,宗教文化色彩相對淡泊,不過曆朝曆代的造反者習慣性采用宗教形式吸引民眾,進而聚在一起舉旗起義。一般意義上的神,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天引出萬物者也”,是具有創造世間萬物本領的擬人化,即西方學術領域中的造物者或主宰者,為瞭解釋一些無法用科學去理解的事物時,常用迷信中的“神”去解釋,在中國宗教色彩或迷信文化中,常有鬼神之辭、擬人化的神仙之說,《西遊記》和《聊齋誌異》便是藉助鬼神故事解說人間之事,《八仙過海》則是擬人化的神仙故事。今日的我們,對鬼神之辭和神仙的故事,肯定認為是古人瞎編的,一千年前的故人們,想必也是這麽認為的,畢竟有神論者也並不是簡簡單單的認為人類世界上真有神仙或鬼神,而是認為人類精彩的世界背後,是由一個無形的造物者或者神在主宰。在中國宗教迷信文化中,妖魔鬼怪是負麵消極的形象,而神與仙是積極正義的化身,在古典小說中,神仙必然會戰勝妖魔鬼怪維持人間正義,這種文化屬性自然也影響到詩詞文化,故“神”在詩詞中常以鬼神或神仙的形式出現,八仙之一的呂岩(即呂洞賓)便創作過許多神仙詩句,本文中分享一首出自詩人李商隱之手的鬼神詩和宋詞集大成者周邦彥創作的一闕神仙詞。

《賈生》

(唐)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是詩人李商隱創造的一首抒發自己懷纔不遇的詩,詩題中的賈生是寫《過秦論》的賈誼,是漢文帝時期著名的政論家和思想家,他可以說是年少得誌,然而英年早逝是他的遺憾,二十歲出頭的賈誼便可以向皇帝輸出自己的政治理念,但是他青年才俊的勢頭及優越的表現遭到勳貴的妒忌,依靠勳貴而得到帝位的漢文帝不得不琢磨勳貴的意見,於是疏遠賈誼並將其外放至地方。當漢文帝可以一言九鼎時,賈誼被漢文帝召回至朝廷,但是權勢穩固的漢文帝逐漸對這位曾經想要委以重任的賈誼產生生疏之感,漢文帝宣召賈誼時,並非向賈誼請教治國理政的道理,而是詢問鬼神之事,漢文帝掌握大權後,朝廷人事發生很大變化,賈誼的才華冇得有效的佈施,這些便是李商隱這首詩中主角賈生的曆史背景。《賈生》這首詩前兩句“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簡要的概述了賈誼時的背景,也即上麵所說的漢文帝深夜在宮殿裏召見賈誼,賈誼在被召回朝廷前是外放到長沙,故首句中寫求賢訪逐臣,第二句是稱讚賈誼的才能無與倫比。後兩句“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引用了漢文帝向賈誼詢問鬼神的典故,表意思是說漢文帝深夜召見賈誼,不是關心天下蒼生之事和探討治國理政,反而卻是詢問鬼神之事。作者獨辟蹊徑,選取賈誼自長沙召回到朝廷,皇帝深夜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情節作為本詩的題材,獨具慧眼的抓住並不為士人們所注意的問鬼神之事,藉以諷刺晚唐朝廷漠視天下蒼生,在同情賈誼才華未能有效佈施的同時,寓意自己如同賈誼一樣懷纔不遇的境遇。

漢文帝劉恒作為漢高帝劉邦的第四子,是劉邦眾多兒子中很幸運的一位,熟悉漢朝初期曆史的朋友應知道,劉邦去世後的繼位者為漢惠帝劉盈,但是實際權力在其母親呂雉(也即曆史有名的狠人呂太後)手上,呂後在劉邦逝世後對其子女大開殺戒,而劉恒因不引人注目且低調的作風而免遭呂後的毒手。呂後過後時,漢高祖劉邦的舊臣們攜手打敗了呂家勢力後,迎接劉恒入朝登極為帝,因此在漢文帝初期,漢文帝的根基並不是特別穩固,需通過安撫父親時期舊臣,還得大肆賞賜擁立他為帝的功臣,因此早期,漢文帝想將年輕的賈誼委以重任,勳貴的反對讓漢文帝隻能疏遠頗有才能的賈誼。經過幾年的皇權運作,漢文帝開始一言九鼎,對賈誼的才華仍然是欣賞的,不過大權在握的漢文帝,卻對賈誼的治國理念冇有起初的那麽熱心,這也是常見於職場上的現象,例如,地位尚未穩固的公司新任領導,通常會很謙卑的請教各種人才如何治理公司,但是,當他領導地位逐漸穩固後,公司最高領導對所謂的人才便會慢慢失去謙卑的態度,而是讓人才執行他自己的治理理念。漢文帝是中國帝製時代最高領導人的典範,後世的王朝在評價皇帝曆史功績時,都將漢文帝視為標杆,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便是由漢文帝開啟的,哪怕是被後世評價甚高的漢文帝,照樣會對賈誼的才能置之不理,造成賈誼懷纔不遇的境遇,賈誼也是生不逢時,起初本可以被漢文帝委以重任卻遭受功勳們牴牾,賈誼被召回朝廷後,漢文帝對賈誼才能的需求卻逐漸減弱了,猶如《賈生》的作者李商隱,才華橫溢卻壯誌難酬,不幸被捲入了黨爭,屢受排擠,在仕途上頗為失意,有時候隻能說其時運不濟。

《鶴沖天·梅雨霽》

(宋)周邦彥

梅雨霽,暑風和,高柳亂蟬多。

小園台榭遠池波,魚戲動新荷。

薄紗廚,輕羽扇,枕冷簟涼深院。

此時情緒此時天,無事小神仙。

《鶴沖天·梅雨霽》是宋代詞人周邦彥瀟灑愜意的一首詞,從詞中的“此時情緒此時天,無事小神仙”可以看出,周邦彥作詞時心情是相當輕快愉悅的,唐詩宋詞中很少描寫愉悅之情的詩句,人們所熟悉的經典詩詞,絕大多數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傷感色彩,因此這首詞可謂是詩詞文學裏的萬綠從中一點紅。據說周邦彥是宋代婉約詞集大成者,他作的詞繼承前人,後啟來者,藝術形象飽滿,語言穠麗,精通音律的加持下,想必在當時非常具有影響力,然而他的詞並不被今日的人們所熟悉,像今日流行歌曲一樣,名震一時卻未能久久傳唱,或許是因為周邦彥的人生曆程相對比較順遂,順遂的人生對提升詞的思想感情卻是個障礙,猶如很多人習慣性無病呻吟,可寫出華麗的辭藻文章,但無法將人內心深處的情感激發出來,因此富有才華且精通音律的周邦彥,依舊不能創造出觸發讀者共情的佳作。讀周邦彥的詞,可知他重視語言的錘鍊和音律的協調,力求做到渾然天成而又精緻工巧,也即注重華麗辭藻的堆砌,這是所有鍛鍊文筆功底的好方式,但不利於抒發內心的真摯情感,華麗的語言往往是生硬的,想必也是讓人感覺無病呻吟似的,真摯的情感隻需要樸素的生活語言娓娓道來。

若非《鶴沖天》這首詞中尾句中的神仙之句,冇有人會關注一些風景詞句的堆砌,猶如詞上闋“梅雨霽,暑風和,高柳亂蟬多。小園台榭遠池波,魚戲動新荷”表示,連綿多日的梅雨過去,和煦的暖風徐來,高高的柳樹上發出很多蟬鳴聲,小園的窗外小榭處,池塘的水麵被微風吹起漣漪,荷葉被水下嬉戲的魚兒碰的搖擺起來,通過一係列自然景象的積極鋪陳,說明作者此時的心情是愜意的,若是抒發作者惆悵心境,其鋪陳的自然景象多半是蕭瑟秋冬之景,而非夏日暖景。詞的下闋描寫作者自己外在的形態和內在的心情狀態,支起來薄薄的紗帳,輕搖著羽扇,躺著竹蓆上隻覺得涼爽舒暢,這樣的情形下,心情猶如天空一樣晴朗明媚,無心事時猶如天上的神仙一樣悠哉樂哉。唐朝大詩人杜甫也曾有兩句特別輕快愜意的詩句,是其聽到大唐官軍收複河南河北後寫的七言律詩,詩中頸聯寫到“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俗話說人生長恨歡愉少,在數以萬計詩詞中,自然也是如此,描寫輕鬆愉快心情的詩篇也很少,在所熟悉的詩句中,讀到最為愜意的詩句便是周邦彥的“此時情緒此時天,無事小神仙”及老杜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據說周邦彥被譽為“詞中老杜”,從他們輕快的詩句中,找到點可聯係他們的蛛絲馬跡。

神是意識形態領域的產物,在自然現實中並不存在,故以李商隱所言的鬼神或周邦彥的神仙形式存活在人類虛擬的世界裏,關於鬼神的經典語句還有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和“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品讀詩詞是博覽群書的一種方式,也是在大腦裏積累素材,到時寫起文章來自然會得心應手,如神來之筆。猶記得中學期間,寫作是非常頭大的事情,萬事開頭難不知道從何落筆,多品讀詩詞後,也就逐步圍繞詩篇,嚐試去理解作者的心境,嵌入自己的境遇當中,猛然發現自己寫作水平也隨之提升不少,雖不能寫出如同李商隱的鬼神名作或道出如同周邦彥“此時情緒此時天,無事小神仙”般的愜意詩句,然而記得有一次在同事團體生日小聚時,隨即想起來周邦彥的這闋詞,雖不應景卻應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