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泊》

-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還是自行車大國,人們出行騎自行車居多,而今天,城市裏通勤時的車水馬龍,每逢節假日高速公路的堵車長龍,讓我們知道,中國儼然成為汽車大國。四十年前,汽車在國內絕對可稱得上是奢侈品,而現在已是大眾商品,儘管是大眾商品,但是它的開銷也是衣食住行中較為昂貴的一項,對大部分家庭來說,“住”領域的開銷占大頭,其次便是擁有汽車的“行”範疇。人們買房或買車時,大手筆掏錢出來多是一錘定音,可是對於物業管理費和養車費用,卻頗有微詞,公司附近的小區門口有塊醒目的告知牌提示“夜泊月保800元”,看到這塊牌時,同事閒聊時輕鬆的說到,這裏停車費還蠻便宜的,同等小區起碼一千多起步,迴應時說到,800元的停車費用的確不高,不過也是一筆額外的開銷。已經普及千家萬戶的小汽車,很多人買起來花大手筆不覺得貴,卻會對每個月千百塊的停車費到有意見,覺得貴,總之很多人花大價錢買部車很爽快,到了用車時找停車場或尋找停車月保場地時,七八百的月保費或臨時的停車費,卻習慣性說到停車費可不便宜,或許人有一個特性,對於一次性的開銷費用敏感性較弱,對於持續不斷的開銷費用敏感性較強,猶如買樓一樣,百萬積蓄按揭買樓一錘定音,每個月交物業管理費用時,能拖則拖。

夜泊月保,字麵意思即一個月晚上的停車費用,使用夜泊字眼是市麵上很少見的現象,因為現代人習慣性說停車,泊車一般是粵語語境下的說法或是用於書麵用語,因此這個說法是延續了古時候的泊船用法。泊,古代是停船靠岸的意思,故現代航運係統還有泊船、泊位之說,現代橋梁和汽車普及之前,人們遠行的最佳交通運輸工具是船運,船運就需要碼頭,碼頭供船舶停靠的位於即泊位,汽車取代船舶成為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後,故有些地方停車場還會延用泊位之說,這在嶺南地區較為常見,或許是泊車用粵語發音符合他們的習慣。今日的夜泊,是人們用於停車,而千年前的唐宋時期,夜泊則是晚上停船靠岸的意思,畢竟黑夜裏行船不是很安全,在古代,“千裏江陵一日還”是個傳說,因此古人遠行時,需要經常停靠岸邊,尤其是對於羈旅過程中的士人來說,行船旅途中是經常需要泊船靠岸的,從一些泊船的詩句中也可窺知一二。古人的乘船遠行猶如今日人們長途開車,河流相當於高速公路,碼頭泊位相當於高速服務區,在服務區歇息時,這些羈旅生活的詩人難免不吟詩作對一番,如唐代詩人孟浩然夜宿德江時,著有“移舟泊煙渚”,送別好友時著有“日暮征帆何處泊”,中唐詩人劉禹錫賦詩《晚泊牛渚》,晚唐詩人杜牧經過秦淮高級服務區時著有《泊秦淮》,而泊船的詩篇最具有盛名的莫過於張繼的《楓橋夜泊》,和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泊船瓜州》,這兩首泊船佳作,值得眾人共賞。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是詩人張繼乘船經過蘇州城外楓橋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張繼的曆史記載較少,唯一響徹詩詞史的作品便是這首《楓橋夜泊》。安史之亂前夕,張繼進士及第,也即獲得任官資格證,然而未能在仕途之旅中佈施才華,卻遭遇中國曆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內亂,這場戰亂打破了盛唐的美夢,也影響力很多士人的好夢,張繼便是受影響的一員。國家動盪之際,不用奔赴前線的皇親貴胄跟隨皇帝李隆基倉皇西逃,因為安史之亂主要發生在北方一帶,亂局對江南的影響較小,故江南較為安定,因此很多文人士子過來避亂,張繼便是在此大背景下,羈旅至姑蘇(今蘇州)時,正值深秋時分,乘船停泊在楓橋邊,欣賞到秋夜裏幽美的江南景色,夜深人靜時聽到從寒山寺傳來的鍾聲,懷著無儘的愁緒輾轉反側無法入眠,創造了曠古傳誦的名作《楓橋夜泊》。這首詩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聲名更是遠播至日本,據說日本的京都建有一座名為寒山寺的寺廟,是因為《楓橋夜泊》這首詩深受日本人的喜愛而仿建蘇州寒山寺而成,並且喜歡詩詞文學的日本文化人,多有提及張繼的這首名作和寒山寺的淵源,位於蘇州的寒山寺原隻是千百座寺院的普通一員,因此詩聲名鵲起,成為名揚天下的寺廟並流傳至今發展成為遊覽勝地。

這首詩前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景象密集,描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等三個深秋季節常有的場景,加上不眠的作者看到的江楓與漁火,兩句詩中刻畫了六種景象,構築成一幅意蘊濃鬱的畫境。接下來後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描繪出作者羈旅途中輾轉反側臥聽深夜鍾聲的情境,城外、寒山寺、客船和鍾聲烘托出詩人“對愁眠”的心緒,整首詩精確且細膩的敘述了乘船夜泊者見識江南深秋景色後的感受,情景交融的勾勒出作者的羈旅之愁。有才華的作詞人以這首詩為藍本,用現代音樂的表現形式,創造了曾經響徹中華大地的歌曲《濤聲依舊》,歌詞中“帶走一盞漁火”、“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和“能否登上你的客船”等句,顯然是從這首《楓橋夜泊》化用而來,據說這些歌詞是作詞人甚感“江楓漁火對愁眠”讓他擁有無限遐思,觸發靈感後寫下《濤聲依舊》這首歌,殊不知此歌一經問世,與其藍本《楓橋夜泊》一樣達到耳熟能詳的境地。《濤聲依舊》這首歌猶如唐詩《楓橋夜泊》一樣,意境深遠,蘊含著作者的憂思哀愁,歌曲將古詩中的神韻意境完美的融入到現代人的口吻和情懷中,自是可引起無數讀者或聽眾的共鳴。音樂作詞人從詩詞中取其意境演化成歌詞,《楓橋夜泊》不是首創,更不會是最後,采用宋詞作為現代音樂歌詞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甚至有些直接用宋詞演唱成歌,宋詞的詞牌名大多是唐代教坊曲演化而來,因而宋詞更易於藝人演唱,而如《楓橋夜泊》嚴格要求格律的唐詩,則需要作詞人將詩中意境融入現代人審美情趣和人文情懷之中。

古代文人泊船時,多是羈旅途中,自是容易激發情思,猶如現代人情緒上頭時,喜歡打卡拍照發朋友圈乃至錄視頻見證下眼前的風景,北宋名相王安石亦是如此,他經過隋唐大運河重要節點的瓜州時,賦詩《泊船瓜洲》一首,為了寫好這首詩,還曾反覆琢磨用字,好比我們現代人寫文案一樣,用字得細細斟酌。瓜州,今日的揚州市南部,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節點,發動百萬軍民開鑿大運河的隋明帝楊廣就曾多次下揚州,或許這位好大喜功的敗家皇帝乘船到揚州時就是停靠瓜州碼頭,在唐代,瓜州已經成為這條南北大動脈的重要服務區,唐代詩人就曾在此地留下名句“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這裏還流傳著一個富有傳說色彩的故事,杜十娘在此怒沉百寶箱,隨著航運的冇落,曾經輝煌一時的瓜州被開辟為風景名勝區。

《泊船瓜州》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往返京師(今河南開封)與江寧(今江蘇南京)的王安石乘船停靠瓜州服務區時,寫下了他的名篇《泊船瓜州》,由於時代久遠,對他寫作這首詩的時間莫衷一是,結合王安石在政治上的履曆來看,比較傾向於他首次罷去首相後,自京城回到江寧時路過瓜州時所作,或者宋神宗第二次召他為相時,自江寧赴京途徑瓜州時所作,在2012年由大陸演員陸毅和台灣林心如主演的《蘇東坡傳》劇情中,王安石與其子王雱交流過此詩,認定此詩所作時間為後者,即王安石趕赴京城再度為相乘船途徑瓜州時。王安石在曆史上的爭議較多,譭譽參半,多隨人的觀念立場而異,不過這對於任何主持改革變法運動的政治家來說,都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以今日的眼光來看,相對比較認可他的高尚品性及部分變法措施的積極效應,多批評他變法過程的用人不當及引發的黨爭,當前對他的曆史定位總體而言偏向積極。

傳說,“春風又綠江南岸”是作者精雕細琢而成的詩句,為了創造出動靜結合的意境,詩句中的“綠”字是作者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中反覆推敲而最終選用的,恰到好處的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表意上是指春風來後千裏江岸迎來綠色的景色變化,從其政治背景來解讀的話,則是期待在政治舞台上發揮其才乾,促使國家走向一片欣欣殷切期許。“文字頻改,工夫自出”是對王安石這首詩的一種讚譽,即在寫作此詩時,對詩句中的關鍵用字,有時候是“詩眼”,需要反覆用不同的字進行對比出效果幾何,漢語中有“一字之師”的說法,充分表明在漢語言學中,如何恰如其分的用字有時候會成為一門學問,該評價也同時預示著,想要創造出上乘之作,是精雕細琢是必要的過程,如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作者曾在序言中講到,增刪十次方定稿成品。詩句中“明月何時照我還”,則有多種解讀了,和他寫作此詩的背景息息相關,如果采用前文所講和陸毅版《蘇東坡傳》電視劇中劇情,這句詩則是寓意作者期望再度回到朝廷主持變法事業,同時也對離開朝堂一段時間後圍繞變法而產生的尖銳矛盾感到憂心,我們無法得知王安石寫寫作此詩究竟作何感想,這句詩的“還”也是用的非常巧妙,收到皇帝任職詔令後用“還”寓指迴歸朝廷則顯得多餘,寓意自己再次罷相後迴歸江寧,則又不太貼合他作為改革家的政治期許。總而言之,作為讀者來解讀王安石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或多或少難以完全解釋這句詩的寓意,然而通過對比不同的解讀,更能發現此名句的妙處。

現代人很少會乘船了,對泊船的概念更是無從談起,對乘船有絲絲情懷的人也是小時候經常乘船出行的人,現代人缺乏乘船經曆,更遑論在船上夜眠,因此現代人寫不出唐代時期富有意境的詩句,自是情有可原之事,一個未曾有過泊船經曆的人,想必無法道出《楓橋夜泊》或者《泊船瓜洲》的心境,自然而然寫不出此類佳句,品讀這些詩句,也隻是在經曆相似境遇時,對此些名作佳句形成共情。記得近兩年廣州南沙取消輪渡時,很多網友專程搭乘最後一班輪渡以作紀念,並配上粵語歌曲《最後一班輪渡》,想必這些人是對乘船有別樣情懷的,以後能使用船作為交通工具的人更少,也隻有極少地方尚保留著乘船模式,曾經在廣州多次搭乘過輪渡,小時候有過乘船的經曆,故能對泊船有所理解,對於那些冇有乘船出行經曆的人而言,或許隻能通過一些浪漫詩詞淺嚐泊船時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