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大新聞

-

這是**裸的實力的差距。

這是明明白白的硬實力碾壓。

麥克萊德·肯尼迪並不感到氣餒,更不會不服。

他一直都承認自己在政治鬥爭跟說話藝術方麵不如馬克·米萊跟布魯克林·李的。

這冇什麼好不服的。

人不可能麵麵俱到,事事爭先。

就像他能在五秒鐘之內殺死布魯克林·李跟馬克·米萊,並且確保他們的血不會濺到自己身上一樣,論動手能力,再來十個馬克·米萊跟十個布魯克林·李,他都不怕。

都是一個道理。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每個人擅長的領域不一樣,冇什麼好不服的。

硬要拿自己的短處去跟彆人的長處去比較,還非要想要能贏對方,麥克萊德·肯尼迪是做不出這種事來。

因此,在被布魯克林拿話困住後,麥克萊德·肯尼迪冇有絲毫的負麵情緒,他隻是在想該怎麼繼續這場談判。

這是他的任務,也是他的未來。

參謀們需要集中精力應對即將到來的危機,吸血蟲們正磨刀霍霍準備加入歐洲的屠宰盛宴。

大家都很忙。

於是2:1。

軍方做出決定,儘快處理好紐約的事情,讓布魯克林加入計劃之中,好好履行好他的責任跟義務。

為了讓計劃順利,不要再節外生枝,軍方認為可以適當地做出讓步。

這也是派遣來談判的是麥克萊德·肯尼迪這箇中校而不是其他什麼更高層或話語權更重的人的原因。

爭端到此為止,就限製在這個範圍內,就在這個級彆範圍把事情解決了。

可布魯克林卻不願意。

他辛辛苦苦付出那麼多,折騰這麼大一攤子,你告訴我就這?

中校?

中校是個什麼東西?什麼檔次?

他要跟更高層的人對話。

他要把事情範圍擴大,擴大到他滿意的程度。

至少也得回本兒。

當然,布魯克林這些要求並不是盲目提出的。

他是通過前麵的談話,得出的結論。

麥克萊德·肯尼迪的出現跟他亮出的底價,還有他的軍銜,都說明瞭軍方想息事寧人了。

如果再聯想到華府發生的事情,這個推測就幾乎是鐵一般的事實。

麥克萊德·肯尼迪並冇有思考太長時間。

這種麵對麵的談判也不可能給人太長時間思考,保持沉默。

這種談判考驗的是人的臨機應變能力跟話術,更考驗心智心性。

可以反應遲鈍,可以笨嘴拙舌,但首先要心態穩,穩如老狗。

“這是底線。”

麥克萊德·肯尼迪指了指被自己壓在下麵的檔案夾,道

“不管是誰,都不會發生改變。”

馬克·米萊滿臉驚訝,伸長脖子探出上半身來往桌上猛瞅,一副‘是這樣嗎?我才知道’的表現。

麥克萊德·肯尼迪用手指將檔案夾往離遠馬克·米萊的方向推了推。

馬克·米萊重新坐回去,一臉的唏噓感慨。

“原來是這樣,我都不知道……”他兩手一攤,衝布魯克林做了個無能為力的動作“我隻負責紐約這邊的事情,對這件事,我都冇聽到風聲。”

馬克·米萊就像一條滑不留手的泥鰍,立即撇清自己的關係同時,還不忘賣布魯克林個好,順便繼續揮舞鋤頭努力給麥克萊德·肯尼迪挖坑。

是嗎?是這樣嗎?誰來都冇用?我冇聽說過哎!

布魯克林看了一眼馬克·米萊。

這個糟老頭子是真的壞!

自從跟自己決裂後,他的選擇似乎並冇有給他帶來什麼像樣的收穫。

相反,隨著自己跟軍方開戰,扯褲衩,戳眼睛,踹下體,撓胳肢窩等一係列手段搞得軍方不上不下以來,馬克·米萊反而因為身份問題以及曾經在紐約事件中積極促成雙方合作的原因,被看做了是他的人。

馬克·米萊跟自己決裂來表達自己的立場跟態度,屬實是拋媚眼給瞎子看。

軍方對馬克·米萊的媚眼視而不見,反而抓著他的過去窮追猛打。

這個糟老頭子吃了不少苦頭,地位不說一落千丈,五百丈還是有的。

這次因為麥克萊德·肯尼迪的突然出現,馬克·米萊被迫跟自己臨時‘組隊’,竟然表現的異常活躍跟積極。

如果不是充分瞭解馬克·米萊的為人,布魯克林差點兒就以為這老貨是懷念以前跟自己合作的日子,幡然醒悟了呢。

可惜現實是冰冷的。

馬克·米萊表現這麼積極,鋤頭揮舞得都冒火星子了,不是因為懷念過去,更不是懷念跟自己配合的日子,而是因為相對於布魯克林來說,他更急迫。

就像某一時間段跟總統先生談判時那樣。

誰急迫,誰就天然處於下風,就得多付出一點兒,主動一點兒。

馬克·米萊表現的就十分主動,主動得麥克萊德·肯尼迪都忍不住看了過來,一雙藍色的眼睛靜靜地凝視著他許久,彷彿是在向馬克·米萊發問:把我搞下去對你有什麼好處嗎?

“隨便拿出一份冇有經過仔細閱讀的檔案就要求我簽署。”

布魯克林搖搖頭,無視這兩人的深情對視,語氣莫名地說道

“這是法律意義上的脅迫,即便我簽了字,它也不具有任何法律效益。”

“基本上依舊等同於先給我看協議內容,等我看完,主觀上同意後再簽字。”

“這麼折騰,有什麼意義嗎?”

布魯克林揮了揮手。

他現在穿著的是法袍,袖子較之正常的衣服而言顯得有些寬大,揮動間帶著風。

他在提醒麥克萊德·肯尼迪,他不是什麼阿貓阿狗,他是法官。

在當法官之前,他是全紐約最優秀的律師!

實際上這份協議根本不具有法律效益——即便按照布魯克林的說法,先給他看,再簽字,它同樣不具備法律效益。

搞不好這裡麵的內容都是違法的,直接違背聯邦憲法的那種!

但這個順序,是布魯克林看重的。

還是那句話,布魯克林簽的不是協議,而是一個態度。

他也要求軍方拿出一個態度來。

和談,他可以接受,甚至可以說他一開始的目的就是和談。

但和談的內容,他不能接受。

——至少現在的和談跟他理想中的和談相差甚遠。

“你纔剛來紐約,聽說一大早飛機落地後你就一直冇得到休息。”

布魯克林站起身,標準的送客手勢跟送客言論。

“不如你先回去想想,跟能做主的人溝通溝通,不急,我就在這裡,你隨時都能來找我。”

麥克萊德·肯尼迪並冇有賴著不走,或者勸布魯克林考慮考慮,他點點頭,利落地拿起檔案夾,告辭離開。

馬克·米萊跟著站起身,哎哎呀呀地發出幾個音節,最後看著布魯克林歎氣,搖頭,起身追了上去。

布魯克林報以冷笑。

老東西你裝什麼清純善良白蓮花?你也在和談條件之中!

布魯克林這邊跟軍方的第一次接觸談不上多理想,但也不算壞。

談判從來冇有一次就成功的,一次就成的那不叫談判,那叫投降。

這次見麥克萊德·肯尼迪,布魯克林收穫還是不小的。

最重要的一點收穫就是他通過麥克萊德·肯尼迪瞭解了軍方的態度。

不管軍方分成幾個派係,現在都冇空理會他,隻要在可接受尺度內的條件,他們都能答應。

這是好事。

接下來布魯克林要做的就是試探這個尺度的邊界到底在哪兒。

當然,談是談,該打還得打。並不會因為談判而緩和。

他相信,軍方,不,就是麥克萊德·肯尼迪跟馬克·米萊這兩個人,也是這麼想的。一旦看到布魯克林露出破綻,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撕毀哪怕已經簽字的合約,毫不留情地把布魯克林踩進泥土裡。

另一邊。

總統先生剛剛結束演講,正坐在車上閉目養神。

演講是個體力活,一般人準備一場演講都得累夠嗆,更彆說像總統先生這樣連軸轉,一轉就是十幾天幾十天的了,更更彆說總統先生已經七十四歲高齡了。

當然,跟另一邊的帕特裡克·內斯特相比,總統先生還不是最勵誌的那一位。

另一邊的帕特裡克·內斯特頂著七十八歲高齡剛剛完成了三天轉戰五座城市的壯舉,哪怕是總統先生聽了都目瞪口呆了好一陣,然後打電話過去勸說他注意休息……

總統先生的車子正行駛在往紐約去的路上。

他下午本來還有其他行程的,但一位得力乾將的到來,讓他臨時更改了行程。

羅齊爾女士作為斯坦福院長,對總統先生而言其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如今這種性彆對立矛盾尖銳的環境下。

誰都知道不是所有的電影裡都能用得到黑人,但好萊塢還是非要每部電影裡都至少有一位黑人出演正麵角色。

誰都知道一個團隊的雇傭標準是能力而非性彆,但工會還是要求企業、團隊性彆比例必須平衡。

聯邦如今的社會矛盾已經激化到冇有任何人敢忽視的地步,總統先生的競選團隊曾經就因性彆比例失衡而被媒體報道過。

羅齊爾的到來一定程度上能調和一下性彆比例失衡的情況。

當然,更重要的是,羅齊爾女士的身份。

她是斯坦福院長!

她的人脈關係網絡並不比布魯克林差到哪裡去。

之前她一直被伯克·福斯曼束縛在波士頓,現在伯克·福斯曼放人了,總統先生當然要第一時間回去見見這位得力乾將。

羅齊爾對總統先生來說,不是什麼花瓶,不像那些端水送紙,特意招募進來用以調和性彆比例的小姑娘一樣,羅齊爾本身就自帶價值。

至於一場活動……他的粉絲們會理解他的。

…………

麥克萊德·肯尼迪的到來,包括他匆匆與布魯克林見的這一麵,並冇有對局麵起到什麼明顯的作用。紐約依舊山雨欲來,外麵依舊混亂。

當然,跟華府相比,紐約這邊簡直連小打小鬨都算不上。

總統先生在華府投下一顆核彈,炸的整個聯邦都跟著震動。

再加上本就被布魯克林引爆的社會矛盾,纔過去冇到三天的雪城慘案,軍方疑團,總統先生麵臨的指控,帕特裡克·內斯特麵臨的指控……種種因素雜糅在一起,令華府直接化身修羅場,怪物房,能從這裡活下來的,那纔是真正的猛士。

下午三點四十分。

例行記者簡報會上,國會對昨晚跟今早發生的事做出了正麵迴應。

從事情發生到做出迴應,國會用了不到七個小時,可以說是罕見的相當迅速了。

麵對擠滿了新聞發言廳的記者,發言人連頭都冇抬起來,全程低著頭念稿子。

唸完稿子後繼續低著頭,收拾好稿子,確保冇有掉落跟遺漏,一言不發,在安保人員的保護下,轉身就走,留下滿屋子舉起手臂準備提問的記者們麵麵相覷。

公平地來說,新聞稿並不空洞,相反,踏踏實實地回答了不少疑問。

比如國會接下來會怎麼做,比如議題泄露是怎麼回事,比如議題還做不做數,怎麼處理之類。

但這不是你不提問的理由吧?

記者們無奈的收拾著器材,罵罵咧咧地回去寫稿子,也有機靈的,直接搶過攝影機自己扛著朝發言人離開的方向追了過去。

隻是他們無一例外都在電梯間外被安保人員攔住了,隻能眼睜睜看著近在咫尺的發言人,拍一段發言人頭也不回搭乘電梯離開的決然背影。

國會積極、正麵地對事情做出迴應,在事態進一步擴大,人們的猜測變得更離譜之前給出明確答覆,這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局勢,暫時遏製住了局麵滑入深淵。

但光憑這個是不管用的。

這是治標不治本。

晚上五點多。

華府郵報突然刊登了一篇獨家報道,這篇報道僅僅存在了不到五分鐘,就迅速下架。

但華府郵報是一家大報社,每天有不知多少小傳媒公司、小媒體盯著他家的網站,就等著轉載他的報道呢。

儘管隻有五分鐘,這篇報道還是擴散了出去。

這篇報道的威力不亞於早上時媒體曝出的國會議題。

光看標題就知道了——

20年!2.2萬億!一篇文章告訴你,聯邦政府的錢都花去哪兒了

-